导读
在当今社会,许多人不幸成为欺诈的受害者。仅2015年,全国电信欺诈案件就发生59.9万起,被骗222亿元。网络和街头欺诈层出不穷,出现了许多“升级版”。这些欺诈看似简单,实则隐藏着谋杀,招募骗子。骗子设置了哪些陷阱?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预防?看完这篇文章,你就明白了!
1.先引你刷卡套现,再取消交易
诈骗案例:
“刷卡套现”赚手续费?小心!这个过程也会被骗子盯上。便利店老板吴某接待了一名中年男子,对方提议用吴某店内的POS机帮他“刷卡套现”,并承诺支付1.5%的福利费。吴某没有抵挡好处费的诱惑,于是同意了中年男子的计划。吴某用中年男子的信用卡消费25375元,随后将自己的2.5万元现金交给该男子。交易完成后,中年男子偷走了POS机,并撤销了之前的刷卡交易。到目前为止,吴某损失了近2.5万元。
专家支招:
这种骗术是利用POS机信用卡消费取消交易时间差进行的。在这种骗术中,骗子对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透彻的研究。
信用卡现金是银行明确禁止的行为,监管机构也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了POS机的行为问题。即使幸运的是,监管机构没有被骗子欺骗,监管机构也会禁止POS机对应商户的收款账户。因此,不要贪图小便宜,商业赚钱需要合法经营。
2.互动语音响应骗取个人信息
诈骗案例:
在俄罗斯,一种通过互动语音响应窃取客户银行余额的欺诈手段越来越受欢迎。打电话给客户的不是骗子本人,而是程序机器人,他们可以伪造银行工作人员来欺骗客户的重要信息。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,诈骗团伙窃取信用卡约600万卢布。
在中国,我们有时会接到声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,说银行可以把钱转回去,但我们需要通知验证码并检查个人信息。包括银行卡号码、信用额度、姓名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。被骗者发现对方准确掌握了自己的个人信息,很容易放下防御,导致银行账户的钱被转移。
专家支招:
在与银行、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沟通时,客户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严格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所谓的工作人员套出,如信用卡有效期、信用卡背后的数字等。
2.不要在ATM设备上使用英文界面,使用熟悉的界面操作账户,不要听对话终端的“指示”,将账户的钱转到其他账户。
3.最有效的验证方法是挂断电话,拨打官方客服电话,检查信息是否正确。在此过程中,不要拨打骗子提供的所谓官方客服号码。
3.病毒短信、验证码、未知链接-手机木马程序
诈骗案例:
“朋友”发送链接短信,点击银行卡被盗刷。嫌疑人通过被骗者点击短信网站链接,将病毒程序植入手机,窃取被骗者绑定银行卡账户、密码等信息,然后通过网站购物消费、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形式套现利润。
受害者收到类似的短信后,一旦点击链接,手机将自动安装木马程序,获取通讯簿信息,并自动向通讯簿中的联系人发送短信,因为短信显示熟人,更多的人会相信并点击链接。这样,泄露的联系信息就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。
专家支招:
客户不要随意点击短信链接,也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。短信链接可能会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木马或病毒软件,这些软件可以免费获得手机或其他终端的最大权限。此时,客户的手机发送和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由骗子获得。客户的账户、密码等信息在支付过程中被泄露,导致更多的人被欺骗。
4.“刮刮卡”中奖?别信!
诈骗案例:
在地上捡起一张刮刮卡后,发现其实里面有22万。在领奖的过程中,逐渐被引入陷阱,被骗钱。
专家支招:
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,彩票中奖的概率也不会比雷劈的概率高多少。更重要的是,找到一个中奖而不领奖的概率。面对这样的骗局,记住:不要相信!
5.“领导叫你去办公室?”其实是骗子!
诈骗案例:
“XX?明天去我办公室,有事找你。”收到类似陌生的电话后,对方不仅可以叫出当事人的名字,还声称自己是领导。但“领导”一直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,一直问:“你听不到我的声音吗?”这样的“领导”电话可能是诈骗电话,骗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汇钱。除了领导的语气,还有类似的方式,比如同事、亲戚、朋友。
专家支招:
根据工作流程,不要因为熟人而忽视管理制度。本单位财务人员应特别注意防止此类欺诈类型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骗子会专注于“照顾”财务人员,并尽一切可能诱导财务人员按照异常流程进入欺诈者的陷阱。
6.“手机变号”?专门骗熟人!
诈骗案例:
嫌疑人使用该软件来改变电话号码,并欺骗受害者的朋友。收到手机运营商的电话号码、短信,可能不是手机运营商的电话号码。例如,一些信息内容提到:为了交换积分,您需要下载一个软件。但该软件可能是一个木马程序,窃取个人信息,甚至阻止手机短信或电话号码。
专家支招:
处理此类欺诈最根本的方法是收到电话或短信后,不要轻易按要求操作,经官方核实后操作。例如,您可以直接致电手机运营商的官方电话进行确认。如果您已经点击了链接或安装了软件,请将手机恢复到工厂设置,并更改所有与手机相关的密码。
7.淘宝商家防止“发红包”
诈骗案例:
犯罪团伙成员假冒淘宝网站客服虚假开通“客户担保”、“假一赔三”、“7天退换”、以“闪电发货”等服务为名,要求店主发送红包、点击链接、提供真实身份、银行卡号码或打开“远程协助”等形式,从而骗钱。
专家支招:
红包只是一种外观,它背后的行为是确定它是否是欺诈的基础。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卖家或客户需要确定官方客户服务是否是李鬼。及时升级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沟通软件,安装防病毒软件。
综上所述,不难发现骗术层出不穷,很多古老的骗术都换成了“互联网” “外衣,我们的信息安全、防诈骗行业也在与时俱进,尽力帮助大家防止上当受骗。当然,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经得起“诱惑”,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
(作者:谦恒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安全专家)
关注我们:搜索微信号“科普中国”(ID:Science_China)